中學生做化學實驗加熱測試氣體時一般採用L形導管 (圖 55)。觀察反應後移走本生火焰往往引起「返吸」(sucking back) 現象。這是因為試管內空氣急速冷卻,壓強下降,把測試液倒灌回熾熱試管,產生危險「S」 管為一有兩個小球之玻璃管,弄曲成S形狀 (圖56)。小球之作用是當製備氣體和冷卻返吸空氣時去接收 ’U’ 段管內之試劑溶液。「S」 管可取代常用之L形導管。用 「S」管測試氣體不會有「返吸」現象。
實驗 (7) 測試二氧化碳氣體 (83頁)
取代常用之L形導管,接上試管之 「S」 管可測試反應產生之氣體 (圖 56)。測試二氧化碳氣體步驟:首先把小許石灰水試劑溶液放入 ‘U’ 形部份。反應產生之二氧化碳把石灰水變為奶白色。石灰水會進入小球 (1) 但不會溢出。若反應要加熱,冷卻後空氣「返吸」使石灰水可以進入小球 (2),而不會進入仍然處於高温之試管。「S」 管可完全取代L形導管,不會有「返吸」現象,其小量試劑用量還十分環保。
“S-Tube” Testing gases
實驗 (8) 測試二氧化硫碳氣體 (84頁)
3.5 電解棒 (electrolysis stick) 及建議實驗 (9) 和 (10)
「電解棒」 (圖 58) 是一簡單裝置,有兩個金屬小電極,可直接蓋上一枚 9V 電池。圖中之電極棒是把兩枝金屬條焊接 9V 電池蓋上。用時只需把 「電解棒」 9V電池組合輕輕按壓一小塊浸有電解溶液和測試劑之濾紙。
(圖 58) 「電解棒」
實驗 (9) 稀氯化鈉溶液加入通用指示劑並進行電解 (86頁)
(圖 59) 正/負極之顏色變化
實驗 (10) 電解稀碘化鉀溶液 (87頁)
(圖 60) 正極之顏色變化。深棕色 (I3–) 中心處為碘 (I2)
3.6 粉塵爆炸裝置及建議演示
2015年夏天在臺北某公園彩虹玉米粉派對發生了傷亡慘重之粉塵爆炸。這悲劇是可以避免的,若操作人員意識到反應物玉米粉 (碳水化合物) 和氧 (空氣) 之氧化反應速率%可能性,引致爆炸。可惜的是2018年香港某大學學生社交生日慶祝會又發生規模較小之類似事件。其實世界各地不時發生大規模殼倉爆炸慘劇,原因都是一樣。
(i) 演示目的
演示氧化速率與顆粒面積的關係。
(ii) 理論
反應速率隨顆粒密度的增加而增加。有別於濃度、 溫度或催化劑,微粒性與反應速率不可以定量測量 (或建立一速率方程與微粒性變數)。兩者關係只是經驗性。反應速率可能與顆粒數量和大小指數式增加。燃燒是與氧氣 (空氣) 的快速氧化反應。一根spaghetti (意大利粉條,碳水化合物) 在空氣中會慢慢地燃燒。如果把spaghetti 磨成麵粉,其燃燒變得非常快速並產生閃爍火焰。如果把整個過程局限在一封密容器內,像一個蓋上蓋子的鐵罐,燃燒產生的熱量足以產生爆炸並炸開蓋子,發出響亮的聲音,就像一顆燃發的小型砲彈。
ΔHcomb = – 4759 kJ mol-1
(iii) 演示:
(1) 用打火機慢慢燃燒一根 spaghetti。注意粉條在空氣中的氧化速度。
(2) 在”美露” (圖61) 鐵罐內放置約 50 克麵粉。粉末覆蓋噴嘴。
點亮蠟燭。不要在這時蓋上蓋子、當鐵罐仍然開放時,擠壓手泵,看看有否見到強烈火焰。重複數次,調節蠟燭位置,確保從罐傍觀察到強烈火焰 (圖 62)。不用再加麵粉蓋過噴嘴。其實讓手泵噴出之氣流形成粉末霧更具實效。否則手泵氣流只推送正前方小部份之粉末。快快蓋上蓋子 (因蓋子正蓋在火焰上),直到你聽到 “click” 一下聲響。
(可用一些油,如WD 40 等潤滑的蓋子的邊緣部分,令蓋子不會太牢固,否則蓋子不夠力度彈出,只會見到蓋子有點腫脹)。快速地擠壓下一次手泵。做好準備迎接一個令人震驚的爆炸。蓋子彈脫如加農炮般發射。
(3) 射出蓋子的力度取決於蓋子與罐之間的密封程度。這又取決於 (i) 兩者黏著之堅固情度 (可控) 和 (ii) 於罐邊某處蓋子之位置。我們不能完全信任蓋子與罐邊可以沒有問題地個別對調,正如醫院用之玻璃針筒和針栓塞。下圖一個小把戲可確保蓋子和罐邊於同一位置,不言自明:
(4) 冷卻蓋子,如有需要重複演示。
(5) 積累一定經驗,你有能力達到80%的成功率,雖然響度可能不一樣。繼續努力!